ETF市场率先实现“持营重于首发”。
2023年,权益市场走弱,ETF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历史上首次突破2万亿元,目前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ETF规模的增长多源于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持营贡献度高达85%,而受新基金发行遇冷、创新产品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新发规模占比收缩至1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非货ETF新发规模占比一度高达62%。显然,公募基金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痼疾,已率先在ETF市场获得“治愈”。
记者调研发现,在新基金发行遇冷的当下,ETF的持营已成为基金公司应对市场调整、谋求突围方向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当然,新发ETF同质化明显、产品创新有待提高,仍是行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存量规模增长超新发
近年来,公募行业致力于解决“重首发、轻持营”的行业痼疾。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ETF销售格局已悄然转变,持营重于首发,存量ETF规模增长的比例超过了新发基金。“重首发、轻持营”的行业难题,率先在ETF市场实现了破局。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存量ETF规模新增4213亿元,占市场整体规模增量的85%,成为ETF规模增长的主力,新发ETF的规模占比则收缩至1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非货ETF新发规模的占比一度高达62%。
新发ETF规模占比从62%的高位快速掉落至15%,侧面反映了当下ETF销售格局的变化。此前,考虑到ETF产品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公募机构较为重视基金首发,而代销机构对持营ETF的销售积极性欠缺,“持营难”也成为了行业的痛点之一。
2023年,全市场共成立157只非货币ETF,合计成立规模1040亿元。相比2022年,ETF发行数量增长的同时,发行规模却出现萎缩。其中,成立规模超20亿元的ETF数量有13只,发行规模最大的是华夏科创100ETF,发行规模达38.95亿元;位居其后的博时科创100指数ETF发行规模26.61亿元、易方达深证50ETF发行规模26.01亿元、富国深证50ETF发行规模24.05亿元,均为宽基指数。
此外,新发ETF爆款的数量也大幅缩减,2022年共有8只ETF的发行规模超50亿元,而2023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不足40亿元。
2023年,权益市场表现不佳,权益类基金新发遇冷。记者调研发现,基金公司谋求突围之路,ETF产品的持营无疑是其应对市场调整可采取的重要举措。相比ETF新发规模遇冷,存量ETF的持营却推动其规模获得大幅提升,共有15只ETF的净流入金额超百亿元。
一位ETF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ETF品类已经足够丰富,涉及宽基、行业主题、商品类、QDII类等,目前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对存量ETF进行持续推广,团队内部工作已经非常饱满,没有必要再去参与新发ETF的“内卷”。相比于发力ETF发行,头部基金公司因为在ETF类型的布局上已经较为完善,不如把精力放在存量ETF的持营中。
“ETF市场主流仍是重要宽基指数,存量ETF已经覆盖了大部分指数,新发ETF并无太多优势。”某基金公司的一位渠道人士表示,新发ETF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不好卖的情况下,存量ETF持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ETF产品在创新方面仍面临许多阻力,这也是当下新发ETF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2023年,新发ETF主流仍是宽基ETF和行业主题ETF,而市场预期的REITs ETF、商品期货ETF、主动管理型ETF、FOF ETF、多倍及反向ETF等创新产品上,进度仍显缓慢。
非货ETF规模增37%
ETF销售市场大变局的背后,是行业的高速发展。
1月18日,深交所发布的2023年ETF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境内ETF共有897只,总规模达到2.05万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其中,非货币ETF合计资产规模为1.84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971亿元,同比增长37%。
2023年,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和广发基金等10余家基金公司的ETF规模增长超百亿元,合计为ETF市场带来超4600亿元增量资金。
具体来看,2023年共有100只ETF资金净流入额超10亿元,在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的境况下逆势增长。其中,净流入金额居前的基金分别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科创5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净流入金额分别为535.88亿元、425.58亿元和316亿元,此外,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嘉实沪深300ETF等净流入金额也均超200亿元。
ETF市场的蓬勃发展既有市场助推的原因,也离不开政策面的支持。当下,ETF已经成为市场上资产配置的主要工具,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提供了多元选择。近年来,FOF、私募等投资主体亦加大了对ETF的配置力度。
2023年8月,沪深交易所官网发布消息称,对《指数基金开发指引》予以修订并发布,在现有规则基础上,将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开发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指数基金开发指引规则的调整,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指数产品开发效率,鼓励基金管理人通过前瞻性布局,提高产品创新性,有利于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
未来持营将重于首发
目前,境内ETF数量超过900只,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规模,已经处于较高位置。
各种宽基、行业主题ETF层出不穷,但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数量达到了19只,规模最大的有1300亿元,规模最小的仅有0.5亿元。某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一位内部人士认为,近几年市场追逐核心赛道,一些冷门指数在过去几年少有资金追捧,收益率较差,市场关注度也较低。另外,跟踪同一指数的ETF产品业绩差异不大,规模却逐渐拉开距离,一些小规模ETF慢慢被冷落,逐步沦为迷你基金。
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的ETF行业也正在迎来一轮洗牌。2023年,有25只ETF公告进入清算程序、终止上市;同时,有437只场内ETF最新规模低于2亿元,其中158只规模小于5000万元,沦为迷你基金,数量均为历史新高。
中金公司认为,“重首发、轻持营”格局正悄然转变,基金公司若仅以首发为重,未来伴随着产品的差异化布局难度加剧,持续壮大管理规模将难上加难。
2023年,由深交所主办的ETF产品持营暨媒体工作交流会议,就ETF宣传持营工作的重难点进行了探讨。会议提出,券商由集中式销售向资产配置生态转变、构建ETF高质量持营生态的高效互动机制等,都对ETF持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近年来,基金投顾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助推了ETF投顾业务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