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韭圈儿
今天市场大涨,中字头带头反攻。
终于回了一口老血啊,就是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这几天市场波动极大,大家除了关心国家队救市,就是围观QDII-ETF爆炒,好不热闹。
国家队昨天写过了,而高溢价QDII-ETF的击鼓传花还在继续,部分标的40%的溢价率和590%的换手,看着就感到害怕。
感觉从去年年底开始,游资炒作就越发极致了。
炒北交所,卖沪深大盘,代表大小盘市值风格背后的割裂;炒高股息,卖成长股,代表成长与价值风格的割裂;现在终于开始炒跨境ETF,代表A股与海外资产过去一年股价表现的割裂。
可是,有割裂,就必然有回归。
大小盘、成长与价值至少还有可见的周期可以把握,但高溢价率已经变成了一个众矢之的,风险肉眼可见,现在去接盘不理智、更没必要。
不要花冤枉钱
不同于A股ETF,跨境ETF会经常由于交易时间差、汇率、QDII额度等原因造成ETF出现不同程度的折溢价。
尤其是当基金公司QDII额度告罄,不得不限大额、甚至暂停申购时,资金会选择买场内的QDII-ETF,买盘一个接一个,却没有卖盘打出来,场内的溢价率就被一点点推高了。
而场外外汇额度卡得很死,没办法利用场内外的价格差进行灵活套利,只能导致溢价率冲到如今这个夸张的地步。
因为QDII-ETF是T+0交易,一些大体量资金利用资金优势推高价格,不断吸引眼球,然后快进快出,最终卖给散户接盘。
这个玩法跟《繁花》里强慕杰强悍打法有一拼,因为眼馋去追涨这些高溢价品种的,本质上就是搏傻,看谁是最后一个山顶站岗的人。
一旦崩盘,10个点以上的毒打是逃不掉的,这种情况已经在日经ETF身上已经真真实实的发生了,在其他高溢价品种上也会出现。
选个低溢价的慢慢变富
跨境这件事本身很好,选个场内低溢价或者场外的ETF就更好。
对此,我统计了一下最受欢迎的场内纳指的溢价率情况,数据截止到昨天——
现在很多大厂的QDII额度确实都很紧张,溢价率最高的ETF,昨天场内份额只增加了100万,但纳斯达克指数ETF(159501)却可以新增了9500万份。
所以纳斯达克指数ETF(159501)现在不仅没有溢价,甚至还微微折价。
今天高溢价的ETF大跌5个点,追涨高溢价的朋友就已经开始还债了。
其实,如果你就是单纯看好美股科技巨头,分享这批科技巨头的利润增长,买这类低溢价的ETF就行了。
对纳斯达克指数ETF(159501),历史证明过最好的投资方式就是buy and hold,看微软与苹果争夺全球市值总龙头,看英伟达白花花地赚钞票。
既然已经投美股了,咱们就体验一把“慢慢变富”呗。
纳指之外,我还是看好美股生物科技
其实除了纳指之外,我还是更看好今年美股生物科技的机会。
关于这一点,去年年底我就在《美股医药,无人问津》里提过。
相较于2023已经大幅反弹的纳指,美股生物科技几乎没怎么涨,而这批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实不比英伟达、AMD差。
生物科技这个行业,本身有一个独立于其他科技行业的股价催化剂——临床结果。
美股生物医药的公司主要分两类,聚焦全球或者美国国内的大药企,也就是Big Pharma,比如阿斯利康、强生、默克、历来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巨头。
另一类是研发投入更积极,管线创新更有特点,现金流也更紧张的中小Biotech。
小biotech一旦取得专利突破,大药厂会花很高的对价收购小药企,所以Biotech的股价弹性也非常强。
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收购国内的美股biotech——亘喜生物,股价一天跳涨60%。
这种大药企对小药厂的兼并,一般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关,所以生物科技行业的股价走势也与联储货币政策契合。
我们看标普生物科技精选行业(SPSIBI)最近几年的走势,2019-2020降息周期,融资、创新、并购活跃,指数就涨得飞起;进入加息周期,又开始杀估值,而去年10月市场再次预期美联储进入降息窗口期之后,SPSIBI的反弹就开始了,从10月底到现在弹了有30%。
所以,今年美股生科方向的机会是比较确定的,配一点标普生物科技ETF(159502),可以考虑跟纳斯达克指数ETF(159501)组一个聚焦美股的核心加卫星。
现在QDII值得研究的品种是有不少的,真没必要去追高溢价。
最后,我忍不住了——今日大涨一时爽,一直大涨一直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