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雷诺、大众等车企,要求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到2027年将动力电池产品、电芯等材料进行欧洲本土化生产”的消息席卷动力电池圈。
据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行业内)是有这样一个说法,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目前(业务)都是(按)合同规定(进行)”。
记者也向上述涉及到的一家车企求证,对方仅表示需要向(欧洲)总部查证,但截至发稿,记者并未获得具体回复。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内卷”逐渐向海外蔓延,全球动力电池格局或被重塑。与此同时,部分国家陆续提出动力电池及相关产业链本土化供货的要求,这或将促使动力电池行业在海外市场进入“大浪淘沙”的新阶段。
不过,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由于欧洲建厂(速度)没那么快,在动力电池产业链本土化生产力的限制下,如果本土供货量无法稳定,欧洲等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步伐或将放慢。
车企对电池海外生产暂无明确细节要求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欧洲、北美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法案,其中提及扶持当地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动力电池进出口要求等相关内容。
一家海外订单量较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2027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要将动力电池产品、电芯等材料进行欧洲本土化生产的说法,目前(车企)暂时没有明确的细节要求。“但现阶段,如果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不具备海外生产能力,在新项目的起步阶段就会被淘汰掉。所以,(动力电池要在欧洲进行本地化生产),不能算明确的要求,但已经算是硬性要求了。”上述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表示。
“如果像这次行业提到的,到2027年电芯也要进行本土化制造,难度就大很多了,目前拥有电芯出口能力的企业确实不多。”上述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称。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品多以电芯出口的形式,在海外组装模组和pack(动力电池包),部分企业在海外设厂进行动力电池产品的组装,电芯仍在国内生产。
据上述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透露,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实现本土化生产的时间节点,目前各家车企的要求尚不一致,但本土化生产大趋势是确定的。“从海外竞争环境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越早实现本土化生产,且越早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会更具优势,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争相‘出海’的原因之一。”上述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认为。
部分市场电动化进程或受影响
记者也留意到,近年来,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维权)(300014.SZ)、孚能科技(688567.SH)等在内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加速“出海”进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企业谋求增强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与海外市场巨大的增量有直接关系。
国联证券研报认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0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约为32%,而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16%,这意味着海外仍拥有广阔市场。就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出口和出海建厂推进产业链本土化,将成为重要趋势。
机遇往往与挑战共生。例如,上述欧洲车企提出的动力电池产品本土化生产的要求等,或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动力电池企业间的竞争。
上述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企业海外的毛利率表现相对国内较好,但目前缺少成熟的动力电池生产链和产业基础。此次部分整车厂要求的本土化生产,将给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提出新的考验。
上述动力电池行业专家则认为,相关的本土化生产要求,对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暂未显现。“与中国企业相比,欧洲本土企业的动力电池生产进程较慢。即便电芯在欧洲生产,材料多数还要从中国进口,欧洲本土的生产链目前很难满足当地的生产需求。”上述动力电池行业专家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海外市场的政策推进速度与当地生产供应能力提升速度无法保持一致,可能会出现当地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速度放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