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稳中求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两会前瞻:六大券商首席经济学家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闫晶滢 刘明 赵心怡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分别于2024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在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关注哪些热门话题?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期待?资本市场将有哪些投资机会?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中国银河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金麒麟分析师)、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共同进行前瞻性探讨。
以下是采访“金句”:
明明: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及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运输结构、发展与低空经济和无人驾驶等相适应的物流新模式、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将会是政策的发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政策间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政策组合拳的效果。
章俊:从经济增长来看,我国潜在增长率可能回落至5%左右。我们计算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时,合意的1年期LPR预计在3.1%左右。现阶段1年期LPR在3.45%,利率仍然有70BP~80BP左右下的降空间。
郭磊: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会继续设定在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面临一个更正常化的增长基数,今年的5%在可比口径下实际上要快于去年。
陈雳:建议在扩内需、促消费过程中,把“促收入”放在主要位置。缺乏收入基础的消费刺激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根本上还是要促进企业经营循环、效益提升,重启“就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
赵伟:鼓励中长线资金的注入。前提是需要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力度,也需要考虑到权益类资产短期波动较大的特点,优化中长期资金的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以年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考核周期拉长至3年,采用滚动收益率考核。这样更有利于中长期资金投资框架和交易行为的稳健性,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董忠云:基于两会前后是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时间窗口、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平准基金预期等利好因素,我们看好2024年上半年的A股行情。
一、
关注财政、货币
及新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基金报:两会来临,你对今年的两会有哪些期待,会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明明: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支出的力度以及财税体制改革预计将成为两会的重点内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下,今年赤字率或依旧保持在3.0%左右,并增发同去年类似规模的长期特别国债。这一组合,一方面可以使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提供稳定经济增长的灵活性。
展望2024年,财政发力有望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财税体制改革也将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
货币及信贷方面,宽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202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信贷既提出了“高质量投放”的要求,也强调了“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我们认为两会还将延续这一调整思路,为未来信贷市场格局的发展指明方向。总体而言,央行维持了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中期视角下宽货币工具仍有发力空间。
外资外贸方面,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或将成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章俊:两会马上要召开之际,作为证券分析师,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首先,GDP增长目标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仍然较为重要,指导全年的政策制定。其次,财政方面,第一是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债的设定,第二是基建投资的方向,除了三大工程还有哪些项目。
再次,货币政策方面,整体货币政策基调是否平稳,对于金融行业的定位有什么变化。最后,对于新产业的支持方向,大模型、数据方向、新能源、新产业等方向的支持。当然,房地产的表述和定位是否再次出现变化,民营经济法案是否推出也是关注的重点。
郭磊:我会比较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的问题,提出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这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动能来说确实是比较关键的。无论是稳定总需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还是加快科技创新,实际上都需要财政政策支持和引导。
陈雳:扩内需方面,我们期待稳投资、促消费相关内容,投资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中央加杠杆的力度;消费方面,我们重点关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行过程中,央地政府将如何联动;房地产方面,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以及“三大工程”相关增量政策;化债方面,重点关注专项债投向领域和区域,以及国债等资金增量。资本市场方面,我们期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资本市场方面,有更大力度的政策。
赵伟:今年两会,会重点关注经济目标设定、财政发力程度、防风险、地方化债以及产业发展、“三大工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政策表述。
董忠云:对于今年两会的期待和重点关注的内容,首先是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制定和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与重点任务。去年我国经济顺利完成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今年外部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要进一步修复需要依靠政策发力以推动内需的回升,其中财政政策将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赤字率目标、政府专项债务规模、是否进一步发行特别国债等都是高度影响市场经济预期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今年的深化改革和风险防控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在改革方面,重点关注在财政税制改革、央地财权事权划分方面是否会有重大措施出台,而防风险方面重点关注房地产领域的政策信号,在消解房企信用风险、推进楼市销售回升等方面,中央是否有进一步的宏观政策部署。
二、
预计2024年GDP增速目标为5%
中国基金报:你对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哪些预期?
明明: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规划,十四五期间正常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结合各地两会公布的经济增速目标,5%左右作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可能性较大,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预计今年将有较大可能实现这一增速目标。
章俊:政府工作目标中预计仍然把2024年的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范畴。我国经济逐步恢复的基调没有变化,房地产行业连续两年的快速回落后下跌动能减弱,对经济的冲击减弱,经济有望平稳运行。分部门来看,消费持续修复,基建承托经济,制造业有可能继续高位,经济恢复的前景仍然不差。
郭磊:我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会继续设定在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面临一个更正常化的增长基数,今年的5%在可比口径下实际上要快于去年。
陈雳:预计2024年GDP增长目标仍在5%左右。
一方面,5%的经济增速是市场对于稳增长、稳就业的共识性数据。2023年10月底中央财政宣布增发万亿元国债、2024年年初降准降息,进一步凸显2024年稳增长的决心,在稳增长政策基调更积极的预期下,预计2024年GDP仍能实现5%左右的增长。另一方面,根据地方两会,各省加权平均经济增长目标增速为5.4%,北京、上海、广东的经济增长目标均为5%,故而2024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设为5%比较合适。
赵伟:2024年,财政政策由“蓄力”转向“发力”的过程,经济“周期”的力量,也有利于增长中枢的抬升。历史规律显示,实际利率与库存行为反向、且弱领先;当前实际利率处于历史绝对高位且下行趋势已确定、实际库存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修复的趋势也已开启,加之政策加持,2024年经济实际表现较2023年或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年GDP增速达5%左右。
董忠云:预计今年大方向是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但目前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内需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4年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增支配合货币宽松的组合有望继续为经济提供向上修复的动力,预计今年预算赤字率不低于3%,政策利率水平将进一步趋降。
政策推动消费与房地产的修复将是今年的重要看点,预计二者方向上均能较2023年进一步改善,我们预计今年两会的GDP增长目标将维持在5%左右。同时,我们对于2024年总体经济复苏形势持有限乐观的判断,在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情况下,预计2024年全年GDP有望达到5%。
三、
科技创新是未来经济政策的
重点发力方向
中国基金报:科技创新方面,你有哪些预期,预计会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明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
预计两会将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可能会出台更为明确的支持政策。此外,作为近两年的热点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也会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以及更为细化的监管政策,以促进国内人工智能市场的健康高效发展。
陈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度层面,预计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将加快形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走深走实;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质效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对传统产业来说,助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政策的重点推进方向;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来说,加速新兴产业的孵化、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之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资金保障,是可能的政策发力重点。
郭磊:我认为,“科技创新”可以从三个线索去理解,一是目前主流的高技术产业,无疑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形成全球竞争力;二是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生命科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要用前沿技术和产业标准去培育和催生新产业新赛道;三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赋能,实际上也是科技创新的范畴。
赵伟:2024年,防风险与稳增长两大重点任务平衡下,多地2024年两会报告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于首要任务。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或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22年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充电桩、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通过引导金融向制造业等领域发放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有效提振2022年四季度信贷、制造业投资增速。当前,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指引下,政策或进一步协同发力,结构性货币工具规模和期限或拉长,覆盖范围、项目数量或在2022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四、
希望加大对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基金报:预计在扩大消费和需求方面,会有哪些政策方向,以及你有何建议?
明明: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物流降成本预计将成为扩大消费和需求新的着力点。
具体来看,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及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运输结构、发展与低空经济和无人驾驶等相适应的物流新模式、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将会是政策的发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政策间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政策组合拳的效果。
章俊:现阶段对于扩大消费和需求方面,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居民消费方面,继续推进传统的以旧换新、消费税收减免、电动车下乡等。对于房地产消费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仍然需要依靠财政来启动项目建设,承托房地产下行后的经济缺口。
陈雳:中财委会议提出,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延续此政策基调,预计后续将围绕“央地政府联动,促进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下乡、以旧换新”出台具体政策。
建议在扩内需、促消费过程中,把“促收入”放在主要位置。如2023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言,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供给带动需求。缺乏收入基础的消费刺激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根本上还是要促进企业经营循环、效益提升,重启“就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
郭磊: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稳定耐用消费品消费应是政策重点方向。
此外,个人觉得服务类消费有想象空间。春节假期的服务类消费数据实际上是超预期的。主要是2024年春节是疫后第一个正常化的春节,居民生活半径明显扩张,出行需求起来就会带动服务类消费,甚至商品消费。我们看到,近年以来,不少城市也在旅游、赛事、娱乐、餐饮这样的服务类消费领域积极“贴标签”,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赵伟:促消费亦是扩内需的关键一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中央会议多次强调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部门提出从居民收入、金融服务、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促消费;地方层面多通过消费券、消费节、展览会、文旅活动等提振消费供给。近期中财委第四次会议重点强调“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或指向后续中央财政加码促消费,以旧换新补贴、税费减免等财政政策或可有效推动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修复。
五、
地方化债、“三大工程”等
均是财政发力方向
中国基金报:在宏观政策调节方面,你认为今年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力?
明明: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刊发了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其中“适度加力”方面,蓝佛安提及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的目标下,预计今年的支出预算同比增速将不低于去年的水平。宏观政策方面,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可能会成为今年的政策取向,地方化债、“三大工程”建设以及提振消费等方面均有可能是财政的发力方向。
章俊:财政政策方面,预计政府工作报告赤字率可能在3.5%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4万亿元左右,同时2024年可能会有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
财政除了对地方债务的保底之外,预计更多的会投入到:(1)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2)关于民生的水利和公共设施项目;(3)涉及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的“三大工程”项目。在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货币会配合降准降息,同时鼓励商业银行释放贷款。央行还可以通过PSL向政策性金融银行释放资金。
陈雳:整体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应继续加力提效,增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力”方面,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中央加杠杆为主,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完善战略性新兴行业、科创、民营企业等特定行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提效”方面,聚焦新基建、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在保障民生的同时拉动内需、提振投资;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适当采取中央支持地方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缓解债务压力。
赵伟:地域间,经济大省与重点化债省市或需“各尽其责”,经济大省需更多承担稳增长职责,重点化债省市则更注重防风险,深入化债的同时严防新增隐债。
央地之间,2024年部分地区“化债”下,中央或需在资金项目两端共同加码。
董忠云:今年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发力,充当宏观逆周期调控的主要抓手。财政政策需要充当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管道,通过政府扩大支出来对宏观总体内需形成有力支撑,并通过经济循环带动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修复。
六、
今年仍存在降息的可能
中国基金报: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初以来央行已经降准,LPR大幅降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如何判断?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明明:LPR报价脱离MLF下调后,商业银行净息差被压缩至历史低位,在利率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推进下,净息差压力下存款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
向后看,全球货币政策转松趋势下,二季度MLF利率存在下调的可能性。2023年四季度货政报告定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同时将“逆周期调节”前置,宽货币表态更为积极;2024年主要海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预期较强,我国宽货币外部阻力可能进一步缓解。综合来看,二季度MLF利率仍有下调的可能,而届时1年期和5年期LPR也可能会伴随下调。
章俊:今年年初的LPR下降主要是长端的LPR,短端LPR并没有变化,这一次LPR下行后,我国债券收益率曲线明显走平。政策层希望资金向更长期的贷款集中。
同时,由于我国的通胀水平持续走低,2023年下半年CPI出现负增长,使得我国实际利率被动处于高位,使得名义利率仍然偏高。因此,我国未来利率仍然会持续调降,现阶段下调空间充足。
从经济增长来看,我国潜在增长率可能回落至5%左右。我们计算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时,合意的1年期LPR预计在3.1%左右。现阶段1年期LPR在3.45%,利率仍然有70BP~80BP左右。
郭磊:央行调控利率的重要原则是实际利率与潜在增速大致匹配,参考央行实际利率的估算口径,今年仍有继续推动实际利率下行的必要性。
陈雳:鉴于我国2023年12月、2024年1月的CPI、PPI均同比负增长,后续货币政策继续发力的可能性较大。展望后市,年内仍有再度降准降息的可能,具体时点取决于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表现,以及社融、物价等宏观指标走势。此外,PSL有望续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重启。
董忠云:年内稳增长政策发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从近年来的LPR走势来看,1年期LPR自2022年以来调整了3次,5年期及以上LPR则是下调了4次,基本上保持每年调整2次的节奏。预计年内政策利率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七、
资金端、供给端等多项举措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报:对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和健康发展,有何政策建议?
章俊:首先,严格把控IPO准入门槛,加快完善退市制度,确保只有符合高质量标准的企业能够进入市场,并及时淘汰不再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其次,增强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性与透明度,提升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再者,对于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以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提高违规成本,强化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监控和惩处力度,确保树立有效的市场纪律,以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和秩序。
同时,为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对中长期资金的引导。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本入市,不仅能增强市场的流动性,还能促进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实施宏观审慎的监管政策,增强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引入或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等,识别、监测并缓解系统性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健性。
赵伟:第一,需要鼓励中长线资金的注入。前提是需要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力度,也需要考虑到权益类资产短期波动较大的特点,优化中长期资金的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以年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考核周期拉长至3年,采用滚动收益率考核。这样更有利于中长期资金投资框架和交易行为的稳健性,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需要平衡上市与退市企业数量,尤其是在市场情绪相对低迷的时期,需要保证上市企业数量基本稳定、融资与再融资需求对市场的冲击可控。需要严把IPO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厉打击各类扰乱资本市场的行为。
八、
债市有望延续小周期牛市格局
中国基金报:近期股市走出八连阳并收复3000点,市场底是否已经确认,股市是否已经迎来拐点?今年的债券市场如何研判?
明明:对于债市而言,长债利率短期内将维持低位震荡,长期来看,在央行宽货币取向较为明确的背景下,长债利率或仍存在下行空间。
章俊:两会召开在即,通常是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窗口期,政策“组合拳”催化下有利于促进经济积极因素的持续累积。
债市方面,国内经济恢复处于关键阶段,预计政策将延续宽松导向;与此同时,欧美主要国家降息步伐已进入确定性轨道,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得以提高。全球主要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国内利率中枢存在下行空间,债市有望延续小周期牛市格局。
赵伟:股市方面,短期来看,流动性冲击高峰已过,前期超跌板块有望受益情绪修复。中期来看,“经济预期修复”逻辑链,地产、基建链条的上游或相对受益。
债市潜在风险或在累积,伴随资金风险偏好抬升或出现阶段性调整,但“资产荒”背景下调整幅度可能会相对有限。短期来看,资金分层、非银资金利率下行空间有限下,机构杠杆行为依然突出,警惕市场情绪反复等;“稳增长三步走”逐步落地过程中的经济修复,导致债市利空的因素也在累积。
中长期来看,在动能切换、部分风险释放等背景下,确定性资产享受溢价,下行趋势相对明确。机构资产短缺现象依然突出,对利率债、高评级信用债配置需求仍强。
郭磊:我理解节后第一阶段主要是风险偏好的修复,第二阶段的定价将取决于基本面。所以后续的一个潜在空间是名义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回升。
2024年有几个有利条件:一是海外库存周期位置偏低,出口大概率会好于去年;二是增发国债落地和“三大工程”推进将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三是价格周期位置依然偏低,随着需求改善,未来PPI中枢有望抬升。在名义增长可能温和回升的背景下,利率位置已经偏低,债券处于赔率不足的状态。
董忠云:目前沪指收复3000点,但各主要指数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目前看市场情绪已经有所企稳,我们认为市场底或已初步形成。基于两会前后是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时间窗口、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平准基金预期等利好因素,我们看好2024年上半年的A股行情。
从市场机会来看,市场对于高股息、央企改革及市值管理考核的推出预期等共识正在形成,相对看好防御属性较高的央企高股息板块以及和经济数据关联性较弱的人工智能领域。近日,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中央企业要加快布局和发展智能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等,重点看好科技相关央企的表现。右侧信号确认之后可关注顺周期板块。
债券市场方面,“降息+降准”的宽松预期已阶段性兑现,重要会议的召开将使得短期内政策博弈力度加大,债市收益率或在低位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