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如何构建、民营企业如何参与等都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谈到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光伏产业发展等多个话题。他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谈这些话题,比如用温度来形容现在的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环境在“升温”和“变暖”;当好“车间主任”为客户做好产品;产能过剩的困难周期,企业要“磨好金刚钻,揽好市场的瓷器活”。
企业家的信心更加强烈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刘汉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一口气提了很多次“温度”。他说:“适当增加民营企业的‘体感温度’,尤其要增加他们‘内心温度’;打造信心,形成共识,是内心温度、体感温度、环境生态温度共同需要;大家共同推动给予适当的温暖,热乎乎的心多一点,做事时多鼓掌,发展都不容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汉元再次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他这次说:“感觉到环境在升温、变暖,信心更加强烈。”
感觉的变化来自刘汉元切身的感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刘汉元十分感慨:“我们深刻感觉到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家发展的信号。”
谈到这里,他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又有了更多的感慨,他回忆起改革开放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尊重知识、尊重财富、尊重经济,让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广泛释放,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刘汉元说,“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地干事业、求发展、经营管理企业,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才让中国有了今天经济强国和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地位,才有了当前中国的民富与国强。”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在过程中涌现,他们带给整个社会推动力量、牵引动力和表率示范,带给社会巨大的财富和进步的源泉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任何时候都应该尊重,任何时候都应该弘扬、都应该保护。今天,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社会各主体,保护民营企业积极性,认可民营经济价值,进一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最后,刘汉元说回通威——当前全球的光伏和水产“双料龙头”企业,他和通威一路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程,也一路见证、参与了光伏产业的崛起。光伏产业的发展,正是中国民营经济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激活中国经济活力的缩影。
过剩和新的平衡仅仅是发展中的“小波浪”
自去年以来,光伏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硅料、硅片、组件等环节价格不断下探。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光伏龙头企业家提到市场“唯低价论”的现象。
刘汉元承认现在光伏产业处于新一轮热潮过后的产能过剩阶段,但他对产业“过剩”有另一番理解和补充。
“事实上,用市场的规律去看,它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与一个未来还具有足够成长空间的新兴行业相比,今天的过剩和新的平衡,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浪而已。如果大家稍微理性地再去做一些计算,就可以发现,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要实现人类主要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光伏行业需要的规模可能是今天的十倍以上,而且十倍以上的空间不是一百年、一千年实现的规模,而是三十年左右要大量应用并完成的能源转型。”刘汉元将过剩和平衡视作一个短暂的状态,从长远来讲,能够有效地推动能源转型才是本质需求。他认为,无论从政府、产业的方方面面去看,都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客观事实。
刘汉元对未来的光伏行业发展空间依然感到乐观,连续用了三个“很大”来表述。
“未来的光伏市场空间还很大很大很大,瞄准‘双碳’目标,碳中和路径上还有三十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在成本上,光伏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已取得足够的领先优势,会成为一半以上到三分之二的未来一次能源的来源,并成为真正主流的可再生能源。”刘汉元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关心并帮助光伏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既需要大家支持、支撑和呵护,也需要大家尊重,市场的事情尽可能交给市场去处理,特别是在稳增长、保就业的时期。其实在光伏、风力等能源转型的产业上投资,包括配套的储能产业以及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方面,如果速度控制得好,有可能在近两三年、三五年形成五万亿、十万亿、十五万亿甚至更大的产业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使所有投资更健康、更绿色、更生态、更持久。“这是很好的机会和时点,值得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去展望,共同去推动,共同去呵护它的有效实现。”
不过,如何走出本轮光伏过剩周期是首先面临的生存问题。刘汉元谈及通威的“应变之道”——做好自己、与人合作,这也是他多次反复强调的。
“在多晶硅、电池环节,通威会坚定不移地服务好、支撑好客户需求。我们想为大家当好‘车间主任’,把产品、成本做到极致,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让大家能够靠好的产品品质,有竞争力的成本和规模化的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去施展拳脚。”对于行业而言,通威一直倡导行业分工和互相协作,使客户之间、友商之间能够有所长、有所选择,在自己所精所强的方面做大,在别人所专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适当控制,营造“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为我好、我为你好”的商业生态。大家有所为、有所不为,会让合作真正产生有效的、积极的行业意义,使行业生态更好。“过去这样做,大家也共同感受到了合作的意义、成果,以及投资的收益。”
“磨好金刚钻,揽好市场的瓷器活”
过去的一年,光伏产业一些头部企业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从专注各自的细分环节变为供应链纵向延伸。如今,光伏产业转为阶段性过剩,又应该如何看待垂直一体化策略?
“现在,大家的看法是这样的:分工合作仍然是正确的,它和一体化并不矛盾,甚至在一体化过程中,如果把分工合作做好做强做大,能够有效支持、支撑后面的一体化,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刘汉元表示,面向未来竞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产业人士参与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什么样的态度能够使协作更好?这值得行业同仁一起探讨、一起推动,至少一起来尝试。
光伏产业本身就历经大浪淘沙,刘汉元和通威穿越过各种各样的周期,秘籍是什么?
刘汉元用了一个比喻形容:“磨好金刚钻,揽好市场的瓷器活,在该跑的时候跑起来了,可能要过冬的时候,体格会很好,防寒服质量也会是最高的。比如多晶硅生产环节,要思考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消耗水平再降低、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产品的质量再提高、什么样的速度加快P型到N型的转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后端对产品质量、结构的需求,使我们能够参与行业里面更多的机会。”
刘汉元表示,对于通威来讲,要穿越各种发展迷雾、杜绝各种诱惑、应对各种质疑,战略定力极为重要。通威集团在发展中战略聚焦,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控边界,聚焦核心产品。行业发展中,通威一直提倡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在分工背景下坚持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巩固企业自身竞争力,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光伏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在企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技术研发方面,通威投入了大量资源。今年上半年,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将建成使用,项目由实验室、光伏检测中心等十大模块组成,主要开展新型电池和组件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中试,为下一代高效电池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储备,力争2025年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试验平台。
全球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造”光伏
实际上,中国的光伏产品已经成为“出海”名片,为世界的新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2023年,中国在光伏主要生产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80%,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约98%的太阳能硅片,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80%以上的光伏组件。
但在如今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国际贸易形势正在变得复杂且严峻,应该如何看待国际环境的潜在风险?
“对于欧盟来说,如今面临二十年至三十年内实现能源转型的压力,如果离开或者拒绝使用中国制造的组件,事实上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欧洲的能源转型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彼此包容,共同推进人类的能源转型,这是全人类最大的现实压力和共同需求。”刘汉元说。
在公共场合,刘汉元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去年底,他曾说中国光伏产业价值突出,如若拒绝或离开中国的光伏制造组件市场,将对海外国家及国内产业造成双重伤害,最终形成“双输”局面。他认为,从产业研究的角度来看,美国及欧洲的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光伏产业的支持。
刘汉元的观点逻辑建立在一个更宏大的“能源革命”蓝图之上——全球能源体系从化石能源转型至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体系的架构需要光伏产业,但不局限于光伏产业。他在建议中多次提到抽水蓄能、电动汽车等涉及“光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还测算了抽水蓄能度电成本,提到加强新能源车和电网互动“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今天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今后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刘汉元认为,结合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各自特点,二者应优势互补,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推进低碳进程。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