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4年的第一周的四个交易日,沪指累计跌1.54%,深成指跌4.29%,创业板指跌6.12%。A股后市怎么走?一起看看券商老师们的最新看法。
(泰勒注:几乎所有券商策略都提到了“高股息”、“红利低波”板块。)
1、中信证券:资金跨年效应显著,月中迎来关键时点
开年首周资金的跨年效应显著,机构调仓和加仓均抱团于红利低波,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1月中旬是关键时点,随着经济数据和地缘扰动的落地,政策将持续加码,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市场将迎来重要拐点,当前依然建议优先布局以科创为代表的超跌成长。
一方面,资金的跨年效应较往年更为显著,无论是避险情绪演绎、机构存量调仓、长期资金加仓,开年资金行为的共识高度集中于红利低波主线,相关交易迅速拥挤,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美元降息预期下修普遍扰动全球股市,春节前后国内降息概率较大。
另一方面,1月中旬将迎来关键时点,国内经济数据披露落地,打开政策再加码的重要窗口;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地,资金行为模式将趋于明确,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
2、中金策略:短期扰动不改长局
进入2024年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边际上升。结合近期公布的我国部分经济数据,内外部环境影响下,A股首周未能延续去年年底的反弹趋势表现偏弱。高股息主题开年超额收益显著,这体现出在外部环境面临不确定性、社会预期偏弱的背景下,投资者更加重视当期回报,高股息相关行业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优势继续获得资金青睐。
往后看,在预期偏弱背景下,我们建议关注积极因素的逐步累积,尤其是国内政策环境的边际变化。我们认为当前短期扰动不改长局,极端估值叠加积极因素的逐步积累,对后市表现不必过于悲观,2024年市场的配置机会有望好于2023年,未来3~6个月建议关注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
3、中信建投策略:积极把握回调机遇
目前宽基指数已充分反映当前市场各种悲观预期,后市进一步大跌的风险有限,同时隐含风险溢价、股债性价比等长期关键指标都表明,A股底部信号已经出现。企业盈利能力的修复、市场增量资金的改善同样重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通缩预期的消除所需要的政策信号不可或缺。随着地产政策持续推进,PSL重出江湖,叠加资本市场改革,稳预期信号正持续释放。
开年红利策略表现强势,区分其长期配置价值和短期波动风险。短期来看,市场筑底成功后,高股息主题或阶段性退潮。当前高股息的表现说明市场风险偏好显著下降,投资者信心不足,且随着美国经济预期转向软着陆,12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无论是防御性策略还是高胜率策略,都助推股市资金向高股息流动。而在历次市场筑底后,风险偏好回升,煤炭、石油石化、公用事业、银行等板块大概率有所回调,这些板块则是高股息主题的核心板块。
高股息策略方向的短期波动风险点,可能在于市场情绪反转和上涨后股息率变低、吸引力下降。交易拥挤度及恐慌情绪指数是未来一阶段高股息行情需密切关注的指标,当前中证红利指数交易拥挤度已达近三年相对高位,后续绝对收益波动或加大;从中信建投-投资者情绪指数看,目前处于底部低迷-恐慌区,考虑到偏低的经济/政策预期,进一步稳预期信号的出现就极有可能扭转当前情绪。
中期来看,考虑到目前估值、经济预期低位状态,2024年高股息适当结合景气或是更安全的方向,申万三级细分板块中,可重点关注焦煤、炼油化工、纺织服装、小家电、乳品/软饮料等。
4、民生策略:超越红利
2024年第一周,红利指数表现突出,从行业涨跌幅分布来看,也存在“股息率越高,本周涨幅越高”的特征。这种“一枝独秀”的行情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心红利风格上的“拥挤”。
我们从2021年8月~9月的强周期行情和2023年4月份的AI主题行情得到的经验是,交易拥挤度、成交占比过高和对资金的虹吸效应这些指标难以精准判断“见顶”,唯一时点上的耦合可能只有此前的强势风格跌破前期低点,而上述各项指示“见顶”的交易特征还没有在红利风格上出现:中证红利指数日均换手率仍然位于2021年6月份以来的低位水平;周度成交额占比在本周有所上行,但也未达到历史极值;此外,前期强势的TMT风格虽然有所下跌,但离前低仍有较大的距离,难言红利风格已经构成了较强的“资金虹吸”效应。
从2020年以来,经济开始“去金融化”,经济结构逐渐向更加消耗实物和增加值率更低的制造业偏移,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的大多数时间里,用电量、原材料产销量增速都小于GDP增速,但从2022年开始强于GDP增长。在2023年全球贸易走弱时,中国出口数量指数仍然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也体现了经济中韧性的部分在“量”而不在价,“量”又集中在实物消耗,同时,部分“量”的供给上还存在着瓶颈和垄断限制,寻找具备这一类特征的行业或许好于单纯依赖股息率的高低来寻找“红利”。
2018年以来,食品饮料、“茅指数”、“宁组合”和医药都陆续突破了原本的估值箱体,也意味着赢得了市场中越来越多参与者的认同。作为正反馈,公募基金经理更加在上述行业精耕细作:统计意义上基金经理所覆盖的行业面开始缩小,而在上述行业中对个股的挖掘和覆盖更广。这是过去市场结构性泡沫形成的基础,而经历了2~3年的回撤后,这一结构基础正在遭遇更多挑战。
我们发现,2023年12月以来,管理人的历史投资领域开始更多往偏价值领域变迁,新的定价模式正开始具备更多群众基础。我们从2023年开始向市场引入红利概念以接替简单的“高股息”思维,当下我们同样向投资者强调:核心是对新时期挂靠实物韧性、经济活动流量(而非依赖高附加值、高价差)的壁垒型行业的投资,红利只是其定价的锚。
我们的推荐如下:第一,受益于生产端中游制造流量恢复、同时存在供给瓶颈的上游资源行业的价值重估正在进行中,推荐油、油运、铜、煤炭、铝、黄金;第二,具备垄断经营特性的公用事业(电力、水务、燃气)和交通运输(公路、港口);第三,关注底线思维下经济预期修复上证50的见底,布局银行、保险、房地产。
5、招商策略:那些年演绎过的风格切换
A股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主导增量资金、行业景气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出现比较显著的2~3年维度的风格切换。
回顾2006年至今发生的几轮风格切换,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特征:1)每一轮最强的风格,一般出现在上一轮周期中后两位中的一个,反之未必;2)大多数情况下,一种风格无法连续两个周期占优,也就是同一个风格占优很难超过三年;3)多数情况下,相对WIND全A,风格超额收益的比例介于0.7~1.3之间;4)最近四次风格切换,几乎都发生在1月前后。而且最近四次风格切换中,又三次发生了前两年最强风格的“一月冲刺”行情。
今年1月开年的第一周,在红利风格占优两年后,也发生了明显的冲刺红利风格的交易特征。考虑到国内基本面的改善、企业盈利的上行以及流动性的边际宽松,我们认为市场情绪也将迎来修复。
政策重点扶持、有产业趋势催化以及年报业绩可能超越预期的方向将成为后续布局的重要线索。行业层面,关注年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的领域,主要有AI科技创新和出口改善叠加的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政府开支增加和三大工程启动带来的计算机、工业金属、建材、家电以及医药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6、海通策略:如何看待开年不红?
①历史上开年下跌和全年行情关系不大,估值低且政策暖时,开年下跌后全年行情依旧可期。
②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国内央行重启PSL加力稳增长,海外美联储紧缩周期或结束,股市行情有望回暖。
③政策加码背景下,大金融可能有阶段性机会。中期盈利上行期白马成长有望更优,如电子等硬科技和医药。
7、中银策略:红利策略仍占优
市场预期扭转仍需等待信用回温信号。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在“稳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下,A股盈利有望迎来触底回暖。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轮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吐故纳新的波动进程,使得市场预期或仍出现阶段性反复,今年国内需求也大概率呈现“弱复苏”。
2024年开年,市场对于内需偏弱预期短期内尚难得到有效扭转:12月PMI持续下行,内外需双双走弱引发需求下行成为12月PMI主要拖累,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较11月出现小幅回升。
当前来看,在对于内需的一致预期尚未明朗之时,市场配置方向或仍将集中在具有盈利确定性的弱周期行业及具有安全边际的低估值板块上。信用环境回暖的信号或将成为市场情绪修复的重要拐点,随着信用企稳,哑铃策略也有望走向均衡化。
8、华西策略:本轮A股“市场底”大概率已形成
估值与大类资产比价来看,2023年12月A股估值分位数跌至近三年2%附近,沪深300风险溢价和股债收益差指标均与历次市场底部较为接近,A股破净股占比上升至8%,接近历次底部。
从交易情绪来看,A股成交额换手率均较高点大幅萎缩,强势股占比下行至28%的低位,创新低个股占比最高升至29%。
从投资者行为来看,上证所新增开户数较年初已有大幅下行,新发权益基金已有接近两年处于低迷状态,产业资本净减持规模明显萎缩等。
根据以上梳理,我们判断本轮A股“市场底”大概率已在去年12月形成。随着稳增长和资本市场政策落地,2024年A股有望逐步展开修复性行情。
9、广发策略:高股息、新范式下的长牛策略
面对不确定性持续提升的市场环境,A股高股息风格将走出长牛之势!
复盘“失去的三十年”开始后的日本股市,可以发现日本在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负债表恶化、人口增长拐点后,高股息风格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占优。
而香港市场高股息风格几乎持续占优,核心则源于离岸市场的特征导致香港股票市场始终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市场持续地给确定性以溢价,带来高股息风格占优。
中国面临内外不确定性提升,A股高股息将走出长牛!
10、兴证策略:三大指标解析红利低波
考虑到红利低波整体拥挤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当前可以关注其内部拥挤度未达高位、估值安全边际较高的细分方向:从市净率分位数的维度来看,保险、水泥、建筑、白色家电、银行等行业2019年以来的PB分位数处于较低水平,后续估值修复仍有空间。
从狭义拥挤度来看,出版、保险、水泥、运营商、建筑等行业的拥挤度仍处于历史较低或中等偏低水平,同时银行、公路铁路、石油石化、火电等行业的拥挤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高水平、但尚未达过热区间。
综合来看,当前公路铁路、纺织服饰、钢铁、银行、白色家电、建筑、水泥和保险行业的PB历史分位数处于50%以下、狭义拥挤度未到较高区间,这类低位的红利低波行业值得关注。